浙东行之四:绍兴兰亭景区(2011-9-15)
兰亭景区: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 山下,与禹陵 、东湖 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一直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 》而名闻海内外。
兰亭最早出名的地点是“渚”,《说文 》云:“州,渚也”。《越绝书 》云:“句践种兰渚山”。可见山因渚名,渚以兰名。渚既称“兰渚 ”,山也随之称“兰渚山”。兰亭之“亭”原非亭台楼阁之亭,而是一种行政机构,《汉书 》云:“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现在的兰亭景区不大,但景色非常雅致。鹅池碑、兰亭碑、曲水流觞、御碑亭是这里的主要景观。御碑亭背后还有十八口水缸,游人可以在此用毛笔蘸水在石桌上写字,体验当年王献之学字的场景。
主要景点
1、鹅池:鹅池 是兰亭 的第一个景点。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传说。池边立石质三角亭“鹅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上书“鹅池”二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王献之 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
2、兰亭碑亭:兰亭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名列中国四大名亭 之一,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文革时期此碑被红卫兵砸成四块,后于80年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
3、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是兰亭非常著名的景点。流觞亭前,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4个字。显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绘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它包涵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东晋永和九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共41位名人雅士在兰亭雅集修禊 ,他们在酒杯里倒上酒让它从曲水 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饮酒作诗,作不出的则要罚酒三觥,一觥相当于半斤。活动中共有11个人各作诗两首,15个人各作诗1首,16个人因没有作出诗而罚了酒,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推荐主人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欣然答应,趁着酒兴,用鼠须笔 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 》,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每年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来这里仿效王羲之,兰亭雅集,饮酒赋诗。每年书法节都要在此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盛会。
4、右军祠: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祠堂四面环荷花池,是康熙年间所建,这里主要看不同模仿版本的《兰亭序》。继续往西走,可以看到御碑亭,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祖孙两代皇帝同刻一碑,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也是兰亭的镇亭之宝。
兰亭大门,看上去很简陋,却是另一种风味。
这种竹子第一次看见,不知叫啥。
遭文革破坏的,缺头少尾的康熙碑。
出口外的污水河。
鲁迅故居
故居 在浙江省绍兴市东昌 坊口19号(今鲁迅路2阗号)周家新台门内。主要景点有:
1、老台门:就是鲁迅祖居,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 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 隔河相望。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张巨大的名片,展示着主人的身份。
2、新台门:位于东昌 坊口西侧,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 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3、三味书屋:东昌 坊口11号(今鲁迅路198号)是私塾三味书屋 ,是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 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来客歇坐,边上则为学生的座位。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后来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
4、百草园:鲁迅曾经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它为新台门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
5、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
6、文化广场:位于咸亨酒店西面的鲁迅路口,广场西傍府河,背枕咸欢河,南对应天塔。由于占地面积不大,因此广场采用了下沉式的设计,将一部分地基下沉,然后采取阶梯式逐步上升的形式,使广场狭小的平面给人以一种有层次的、变化多端的、立体式的感觉。广场上台阶层层叠叠,红花绿叶相间,草木茏葱。整个广场的路面铺着青石板,突出了绍兴的传统风貌。广场府河一线还构筑有水乡典型的河埠场景,府河水面上停泊着两只精致的乌篷船。广场周围的附属建筑一律仿照绍兴民居的传统风格,白墙黑瓦,素静洁净。鲁迅铜像矗立于鲁迅文化广场的北部。背面一排碧绿的香樟树,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更加衬托出铜像的高大与庄重。鲁迅铜像高3.18米,重达2.5吨,系用黄铜铸造。铜像中的鲁迅面容和蔼可亲,仪态从容安详,形象真实生动,内涵丰富。
7、咸亨酒店: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旧时绍兴别的小酒店完全一样。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直柜台靠店堂里面一端放着一些瓷彩瓶,瓶中装着烧酒,上贴玫瑰烧、五加皮等字,因怕酒香散逸,故用蓝布包着的小沙袋盖住瓶口。临街横柜台上置有栅栏,栏内摆着用以下酒的菜肴,俗称“过酒坯”,如茴香豆、鸡肫豆、花生、豆腐干、糟鸡、扎肉之类。柜台下放着绍兴名酒状元红、加饭、善酿、香雪的老酒坛,上面压着沙袋,坛旁搁着酒吊、漏斗和窜筒等舀酒、温酒工具。入冬以后,柜台里预备着热水,用马口铁制成的窜筒“温酒”。店内放有几张板桌条凳,供主顾坐着喝酒。
来咸亨酒店喝酒的顾客,大多是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老主顾都跑到西首的“德兴酒店”去了。德兴酒店生意不错,鲁迅的塾师寿镜吾也常去那儿喝酒。来咸亨酒店喝酒的唯一的“长衫主顾”,是一个人称“孟夫子”的人。他是周家的邻居,屡试不第,穷愁潦倒,嗜酒如命。有一次,“孟夫子”溜到别人家书房里去偷书,被人抓获,他却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结果被打折了腿,只能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靠双手支撑着挪动身子行走。鲁迅就是以“孟夫子”为生活原型,塑造“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
老汉对故居兴趣不大,走马观花了一遍,到中午就走完了。离鲁迅故居不远处有一座园林——沈园,非常有名,是大诗人陆游题写著名爱情诗篇《钗头凤》的地方,走到大门一问,门票太贵,犹豫再三没有进去,至今想起非常后悔,沈园没游,回到旅馆取行李奔长途客栈,乘下午4点的长途车前往普陀山了。这是我们此行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