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我本人是上海的一名大学生,出于对于尼泊尔这个神奇国度的好奇以及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于是登上了去加德满都的飞机。
一、尼泊尔初印象
在降落在加德满都特里布胡凡国际机场的那一刻,看看机场的时间和手机上的时间,我知道自己真的在尼泊尔了。加德满都的这个机场是尼泊尔唯一的国际机场,但是它真切地反应了尼泊尔现状:贫穷、缺少电力。整个机场从外面看起来只是一个一二层的深红色小楼。从飞机落地到最后走程序拿到行李大概花费了2个小时。觉得莫名的闷热,本以为是空调系统不好,抬头才觉得有些吃惊。这个机场是没有空调系统的,只有成排的风扇在头顶有气无力地转着。走出机场,格林卫的协调员Prema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了,就像所有的机场外面的景象一样,Prema举着greenlion的牌子朝我挥着。从机场到营地的路上,又见识了真正的尼泊尔交通大概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从机场一段还算是平坦的路,后来便进入了满街的奥拓出租和摩托车的曲折小路,没有交通信号灯,靠的是司机的车技和约定俗成的规则。有意思的是:填写入境表的时候,性别一栏是有三个选项的…
二、culture week
说实话,来之前我是对于这个文化周有些反感的,觉得本身这个文化周没有意义,不如直接开始项目。后来在这周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是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经历一遍了。首先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大家都是从各个不同国家来到尼泊尔的,一起经历了从有趣的破冰游戏互相认识,学习尼泊尔语,做各种presentation,去市场里寻找一些尼泊尔语写的东西,挤尼泊尔人的拥挤大巴车……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的一群人在营地里吃着手抓饭聊着自己国度的那些事情…最后一天的hiking项目正好赶上下雨,这也是正常,毕竟是尼泊尔的雨季。一行人走在本来就崎岖,下雨更是泥泞的尼泊尔小路上,路上也路过很多普通的尼泊尔人家,了解尼泊尔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近他们的生活。山路难走,一路下来是极其消耗体力的,最后一行十几个人到最后的顶部的人还是很是完整地完成了hiking任务。
一、teaching项目
我所教学的这一个学校叫做Bhakti International School,是一所有10个班级的小学。本来去教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些情况,计划中我是要教他们一些数学和科学的相关知识。早上和他们的校长聊了相关的教学的事情,他告诉我你可以教你想教的东西。我最想教的当然还是中文和与自己大学专业相关的东西。当然浅显易懂一些给他们讲出来就可以了。他们学校每天早上都要有类似于国内的升国旗仪式一样,只是不会升国旗,但是会祈祷唱歌,另加回答一些常识性历史地理问题,然后开始他们一天的课程。我们的任务大概是辅助性的,有时候一天会很多课,一节结束紧接着下一节课;有时候一天几节课,也会辅助性地帮助学校老师批改作业。这边本地人虽然讲尼泊尔语,但是他们学校的孩子的英文水平都还可以,虽然口音比较重,我经常需要问:“sorry?”,但日常交流都是可以的。这让我为国内的英文教育感到惭愧,学了这么多年的英文,却无法正常地和native speaker们交流。另外,我觉得尼泊尔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上课的自主性比较大,重点都在那些新奇的事情上,比如你的眼镜,你的手表,你的纹身,而不是你教给他们的课程。而且比较缺少创新意识,完全地就是copy老师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才是尼泊尔除了教师资源缺乏以外,教育最为欠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