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
鹅岭公园眺望嘉陵江
如果我们不能够重新回到时间的河流当中去,过度地迷恋这些空间的碎片,我们每一个人也会成为河流中偶然性的风景,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
——格非
时光流逝,我不得不相信,许多事情是因缘际会的巧合。回忆起来,竟然已经走过那么多的城市和地方,而在它们其中,不乏幼时曾经在书本中读到和向往的。比起由人书写,活色香的事物则更接近历史的真容,这也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没有任何知识可以取代身临其境的感受。
山城之行,震撼颇多,一时之间,竟无从下笔。
——5月题记
这座城市,一直都拥有太多难以忘却的磨难和记忆。
不知为什么,我的印象始终还停留在描述重庆大轰炸的剧集《记忆之城》、解放后乱象丛生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中那些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的无数个石板台阶、永远喧嚣熙攘的朝天门码头,以及台湾作家鹿桥的《未央歌》和齐邦媛的《巨流河》两部长篇小说中,所提及烽烟战火中的学习生活、西南联大的师生情谊.........,还有它们所展示的创伤、惨痛、悲情、倔强和力量,包括空战中那一段失去天空的日子。
时光的碎片,把重庆切割成为不同时期的标识。
重庆,作为巴渝文化的发源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公元前11世纪,这里曾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在此汇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此设置渝州,为其简称“渝”的由来。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赵敦的潜藩之地,便循例于此置“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之意。
重庆的开埠时代最早要追溯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签订后,将嘉陵江南岸辟为通商口岸。次年三月,重庆海关正式成立,英人霍伯森担任重庆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掌握海关行政和征收关税的大权并兼管港口事务。
随后,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开辟租界,建立“国中之国”。开埠以后,川江航运逐渐被外人控制,渔船和商船在江中往来,使得教会一度活跃。他们开办学校、医院,教堂与学校的修建成为开埠时代的鲜明符号。至今,重庆市区仍完好地保有德肋撒堂、若瑟堂、慈母堂等法式建筑。
时光荏苒,新世纪悄然而至。如果不是抗战大规模爆发,重庆或许会和以前一样,仍是那个不太受瞩目、默默无闻的山城。从1937年11月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发布《还都令》的八年半期间,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迎来了许许多多沪、宁、汉、鄂等地大批随之转移的机构、企业、学校,随迁的家属、军眷,更多的是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他们将易守难攻的山城,视为唯一一个安全的归途和希望,纷纷举家迁移,来到陌生的川内,却依然没有躲过惨绝人寰的轰炸。
1937年至1938年,重庆不仅成为临时首都和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成为日军“以炸迫降”最主要的空袭目标。这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 “较场口防空大隧道惨案”。
1941年6月5日晚,在历经五个多小时的疲劳轰炸后,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厅(现磁器街)三段防空隧道内由于出口等数个问题集中爆发,一夜之间因窒息、挤压、踩踏而死伤市民数千人。这也是抗战期间发生在大后方最惨痛的事件,没有之一。当年,由谢君豪和童蕾主演、徐萌编剧(也是《内线》和《青年医生》的编剧)、描述重庆大轰炸和抗日谍战的剧集《记忆之城》,就曾真实地重现过这段悲惨情境。
如今,战争带来的伤痛早已被忘却,平复无痕。只有渝中区八一路与瓷器街交汇路口西北方向,旁边若干林立的高楼大厦的底端,驻立着一座石雕。它就是位于较场口的大轰炸遗址纪念碑。
此次预订的酒店碰巧在较场口附近的邹容路,若要去往长安寺街的长江索道入口处,势必需要经过纪念碑遗址。其实,大多数时候它只是一道被忽略的风景,人们匆匆路过,继续前行。偶尔有特别寻迹而来的游客,也不甚了了意义究竟何在。现在,以遗址纪念碑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扩散的区域,是重庆耀眼的母城——渝中区所在地,它一边承载着巴文化的“根源”,一边将这个城市最热闹和繁华的一面,呈现在当下。
灯火辉煌的解放碑步行街,从早到晚充斥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光十色的霓虹,重庆百货、日月光广场、国金中心、SFC等高档商场兼写字楼,以及多家五星级酒店汇聚于此,甚至重庆最具有艺术代表性、外形酷似 “中国馆”的市美术馆也坐落在不远处的几十级台阶之上。行走在鳞次栉比的数栋高楼间的缝隙下,颇有种来到了浦东陆家嘴或纽约曼哈顿的感觉。
战争,给这座城市带来过创伤和无法磨灭的记忆,却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时今日的重庆,两江新区已经可以媲美香港或者任何一个一线城市的开发区,江北区的展览馆亦不输北上广任何一家城市的巨型展览中心,但渝中的十八梯、南岸的马鞍山等旧楼老宅集中地,迫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不得不拆毁以待重建。在不断地拆迁、挪移、新旧交替之间,重庆,仍不失为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之城。
抗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此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在此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也因此衍生了诸多世界性的、各式的建筑风格。今天,市中心平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楼厦,或许已让人淡忘了那些动荡的年月,但我们还是能从那些依然保有的少数老建筑斑驳的青砖上,找到属于过往的痕迹。
五月初,闷热且无雨的山城,机场大巴载了两三个稀稀落落的乘客,飞速地驶进市区。
果然还是雾都,太阳应该是躲在云朵和雾气的背后,虽然不曾露脸,但紫外线的威力丝毫不减。
解放碑旁的扬子岛酒店,闹中取静,半圆形的房间整整一扇落地窗,正对着楼群间闪烁不停的大屏幕。
曾经,以为来到重庆,必须要去渣滓洞和白公馆一探究竟,因为那里是初中时就爱不释手的小说《红岩》故事的真实发生地,是展现了赵丹饰演的许云峰那英勇风姿《烈火中永生》电影的拍摄原景,如今,却渐渐随着思想和回忆的改变与冲刷,渐渐淡漠了感觉。
在不经意地领略过长江索道极为壮观的人海“长龙”后,果断地放弃了歌乐山、渣滓洞这样无需门票但绝对人满为患的地方,市郊的大足石刻是值得一去的,但时间所限,只得留给有机会的“下一次”了。
“建筑迷”和“遗迹迷”的强迫症持续发作,到达的当日下午,立即再度开启“断腿”暴走模式。(每日走到小腿和双脚的最大承受极限度,以至于回到帝都后还在疼.......)
此行的寻找,就从绿霭茵茵、种满黄葛树的中山四路开始。
市中心上清寺的转盘前,一片车水马龙。
中山四路仿若置身于闹市的一片静地,抬眼望去,满街根繁叶茂的树温柔缠绕,静静地挥洒着落叶,青灰色的砖石楼掩映在庭院深深处,洁净沉谧。谁能想到,这短短的千余米曾饱经风霜,道尽了抗战的一段艰难岁月。
作为文化和建筑遗址保存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中山四路沿街散落有周公馆、戴公馆、桂园及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故居和遗址,数幢风格各异的建筑,在时光碎片的辉映下,镌刻着属于往昔的城南旧事。
十分不凑巧,朝天门码头和广场正在整修,想坐在江边欣赏两江汇流(嘉陵江和长江)看落日发呆的计划由此落空。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除了过江去南岸的马鞍山和南山风景区,我一直持续地回到中山三路、中山四路和上清寺附近,可见周围的遗址和建筑集中之程度。
放弃仅余“情怀”的观光索道而转乘六号线江上轻轨,绝对是明智的选择。南岸区好像一个正在修建的大码头,地铁站出来的感觉仿佛让人回到了某个相似而熟悉的工地现场,烈日暴晒之下,一切都有点乱糟糟荒芜过度的味道。而我要寻觅的诸多老旧建筑,应该就在不远处街牌所示的 “上新街“社区。
我站在街口张望:沿江向东是一片看不到尽头的低洼的地和民房,向西则是看不清界限的隐匿山坡,街边的建筑几乎没有为步行提供任何可靠线索——很明显至此只靠“感觉”是行不通的。
无奈之余,拉住一位人力车老伯,拿着写好的地址询问他是否可以载我去目的地。老伯认真研究地址的态度让我误以为他对这一带很熟悉——不过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恰恰相反,我们先后停下三四次,他热心地反复帮忙询问街边不同的店主和住家,未果。不知为什么,凭直觉,我认为距离马鞍山地区应该很近了,所以付了车费再次谢过负责的老伯,按照最后的指引,一头扎进社区密密麻麻的楼群里。
室内室外高低楼道和上下走廊里绕了一圈,又转回到刚刚不远的街边处,当我正诧异着自己的方向判断是否错误时,小坡上的一家客栈瞬间让人燃起希望——作为旅游服务支柱产业,再怎么说也能知晓一二吧。
进门询问,方才恍悟自己原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功夫不负有心人,脚下所踏,就已经是马鞍山了。
马鞍山,重庆开埠重要的见证之地。抗战时期曾有大批外国工厂、资本企业迁建于此,使小小的山坡变得更加热闹。根据驴友们提供的信息,亚细亚火油公司、国民党干部培训学校、万国医院旧址等代表建筑,就分布散落于我眼前这片无法目测“容量”的半坡之上。
可以想见,当年临江的马鞍山风景优美,曾建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别墅。随着岁月和历史的变迁,这里渐渐成为再普通不过的街巷,直到现在,大部分的遗址和旧楼被荒弃、遗忘,许多老楼等待拆迁或正在拆迁。
青苔遍地,树影斑驳,一只黑灰的土狗跟随我在狭窄的石阶上穿过一条条街巷,随后愉快地找到另一只花猫做为同伴去玩耍了。街道两旁的房屋已相当破旧,却仍带有几许沧桑的厚重,老城的回忆徐徐展开。
时间,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间的冲刷和淘洗,一如流经三省、灌溉了富饶平原的嘉陵江,江水延绵数千公里,终在朝天门找到归宿,汇入滔滔长江,一去不回。
花费了小半天时间、搭乘一个小时左右的公交,终于来到此行最远的遗迹所在地——南岸区南滨路洋人街附近的法国水师兵营。隔街遥望,中西合璧的三层建筑已被层层围起,显然正在重修之中。既如此便也不再遗憾,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还有望能再见到“容貌一新”的它。
山城的的地势、地貌决定了城市的公共交通有种猛烈又速度的特点,公交车和TAXI左突右进地频繁穿梭在各种倾斜度不等的山坡之上(其实是马路),无丝毫不适的感觉——比如这样一个蒸桑拿般的傍晚,的士小哥认真地按照门牌号码(想只需到达遗址所在的某条街即可,粗浅地认为步行会更利于寻找)将我放在隐匿在市区的半山(目测角度至少有40),即枇杷山正街72号的一个院门前,资料上提示这里的一座建筑是戴笠为胡蝶在重庆建造的别墅。别墅和后身的大院应已划归为某个单位的办公地址,小洋楼也在维修,依旧不得见“庐山真面目”。
也许是”工作”习惯使然,以残酷无情著称的戴笠在重庆和南京都曾有多个住所,之前中山四路的巴渝文化会馆即戴笠公馆,曾是他的主要居住地之一。鹅黄色的凹式建筑,爬满蔓藤的墙上,记录着当年的风花雪月。
即将离开的傍晚,在朝天门附近的一家面馆随意点一碗重庆小面,作为告别的礼物。等候时游目四顾,意外地看到民族路和旁边其他两条街的交汇之处,有一座隐约显现在半山腰、高高的殿顶昭示着作为寺庙的庄严——说“隐约”是因为它的周边已经全部拆掉,被绿色的纱网围起,正待修葺。市中心竟然有如此视觉冲击力庞大的寺庙建筑群,我不禁好奇地问店老板这是什么地方?老板眼也没抬地回答,罗汉寺。
罗汉寺,原来这就是罗汉寺,我一直把目光和追寻的路程集中在遗址故居上,早就忽略了这座本以为也许位于市郊的千年古刹。此时,它就坐落在最繁华的中心,周围是洲际酒店、东方曼哈顿等数十层的高楼,朱红色的木门前,是熙来攘往的人流。而滚滚红尘和渺渺梵音,仅一墙之隔。这样的建筑和情境如果放在其他什么城市,就会显得怪异而突兀,但在重庆,却有种理所当然的安之若素。
如碧绿飘带般的长江,弯弯曲曲穿行在巴山丛中,长江三峡的黄金水道,决定了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的开放体系,而这个通道自古以来就担负着沟通长江上下游以及江南江北的重任。独特的巴渝文化,也形成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底蕴,使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特定的时代气息,承载着岁月和生活的脚步。这里的人们热情似火而坚韧豪迈,抒情又乐观的个性让他们对外来事物拥有一种达观的态度。
多元且奔放,包容和接纳,青涩却成熟,共同铸就了今日之重庆。
这个神奇的城市,初夏时节,居然能看到黄色和红色的落叶在风中飘舞,淡然铺满了偶尔寂静的街道和小巷。在这里,繁华与破败,现代与古典,新潮与古朴,躁动与宁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并不显得有丝毫冲突,仿佛这就是它,一边凋零,一边盛开的原本模样。
今日之重庆,身材”短小精悍“的公交在不堵车时依旧跑的飞快,经过一个个城区、棚户区、城中村和现代化的大广场,上坡、爬山油门声大到你以为在坐火车;地铁的通道会深到让你以为没有底层,有时换乘走路比坐车的时间还要长;轻轨则是这一站在地下,那一站就在悬空在地上或沿江的桥上了,能穿楼而过,还能带着你体验单轨列车转弯时的倾斜“奔跑”;两江(南岸、江北)沿岸老旧街区里的旧楼、危楼,总感觉拆也拆不完,到处都尘土飞扬仿佛永远在施工;时常走过有点脏有点乱又有点狭窄的街巷上,从早到晚飘散着火锅底料、酸辣配料的味道.........当然,还有那些著名的备受推崇、数不尽的特色小吃...........
它真实、火热,时而迷蒙时而清醒,每一天都充满雾气绰绰的生机和活力,它就是每一个重庆人心中认定的,最可爱的故土。只需浅尝辄止,你也会不有自主地喜欢它,被这种奔放而蓬勃的气息吸引,继而深深着迷。
TIPS贴士
1.住宿:
重庆扬子岛酒店 Yangtze Island
地址:渝中区邹容路82号附1号,近解放碑(步行大约5分钟路程,酒店出门左转是个十字路口前方即解放碑,再向前是苹果专卖店那个玻璃建筑,地铁L3较场口站、L2临江门站)
电话:023-86308888
点评:闹中取静,八层大堂十层以上为客房,所以步行街附近的喧嚣完全不影响酒店的安静。早餐一级棒品种丰富且味道也正宗(含重庆小面等)开餐到十点也较为合理;房间有不少为半圆型,半面皆为落地窗;很赞的是中有玻璃和隔帘的椭圆形浴室,每日有赠送的水果(5月为苹果,夏季可能略有不同)
2.交通:
地铁很方便四通八达,基本能够覆盖市区的所有区域。公交有长途也有短途,票价大部分为两元很多也可走桥或隧道过江,需注意往返可能非同一条路线。
3.餐饮:就不多说了吧,地球人都知道要去吃什么........”大众点评“上随意挖掘就一堆.......
备注:
万国建筑博览之路线图
D1:(酒店)邹容路-中华路-青年路-鲁祖庙-大同路-新民路-和平路-火药局街-领事巷-通远门-(TAXI)中山四路-(SUBWAY)两路口新村-健康路-(BUS)长江一路-鹅岭公园-(TAXI)酒店
D2:(酒店)邹容路-长安寺街(长江索道,放弃)-临江支路(SUBWAY 临江门站 2L~6L)- 南岸上新街站- 龙门浩上新街社区-马鞍山-(BUS)-谦泰路-(BUS)重庆十一中-上新街(SUBWAY 6L~2L~3L)-中山三路-上清寺-嘉陵江西村-(BUS)解放碑-民生路-青年路-临江支路-沧白路-洪崖洞-酒店
D3:(酒店)邹容路-民族路-小什字-(BUS 较场口 346~南坪~384)-南山植物园-黄山景区-(BUS)酒店
酒店-民生路-太原路-(BUS)重庆饭店-朝天门-民生路-罗汉寺-解放碑-酒店
遗址及故居(渝中区)
1.桂园——中山四路65号
原国民党上将张治中公馆,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之地
2.周公馆——曾家岩50号,中山四路东端尽头
中共中央南方局办公处。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
3.宋庆龄旧居——两路口新村5号,两边栽满了四季长青的小树,中间有一座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小楼
4.戴笠旧居:中山四路85号,又名德安里尧庐一号,戴笠在重庆有数处公馆,现为巴渝文化会馆
5.蒋宋旧居:中山四路36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也在这里,现为区政府办公地
6.特园:上清寺嘉陵东村35号,现为中国民主党派博物馆
7.国民参政会遗址:解放碑附近,中华路168-174号
8.若瑟堂:民生路1号,天主教堂始建于1893年,因奉大圣约瑟做主保,故名(若瑟项内,寻未果)
9.苏联大使馆和塔斯社遗址——第三人民医院内(枇杷山正街104号)
青灰色的古怪洋房,面临长江,背向嘉陵江,仿巴洛克风格,外廊、露台、亭阁、拱形窗、罗马柱、石雕、坡屋顶等一切欧式建筑符号都堆砌在这座高四层的建筑主体上
10.李宗仁官邸:枇杷山正街戴公馆对面,目前为重庆市文化遗产保护厅办公地
11.戴笠公馆:抗战时期为胡蝶修建的别墅,现为办公地
12.嘉陵江西村:牛角沱上清寺地区,民主党派博物馆对面,包括达观亭、鲜英故居、怡园-重庆谈判旧址宋子文旧居(四新路19号,国共谈判期间,马歇尔曾住在这里)
13.朝天门附近:国民党经济部旧址、中央银行旧址(民族路步行到朝天门一段)
遗址及故居(南岸区)
1.法国水师兵营——南岸区弹子石谦泰巷142号,嘉陵江江滨公园对面,现在修葺中
1902年由“奥利”号舰长休斯特·南希负责修建的中世纪城堡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模仿百年古堡水兵营、欧洲中世纪城堡式为主体的建筑风格,当时法国水师兵营是法国设在长江上的控制站和物质补给站,担负着长江航道上的水上警察任务。辛亥革命后,作为法国住重庆领事馆使用
2.德国大使馆——南岸区黄桷垭街道文峰段72号的文峰塔下(距离实在太远,没有去找)
刘嘉玲与胡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拍摄于此,周围的黄桷古道、老君洞、以及文峰塔、于佑任故居、孔二小
姐别墅等景区。
3.马鞍山开埠历史区——南岸龙门浩上新街地区,与渝中半岛隔江相望,目前大部分已拆迁
亚细亚火油公司-国民党干部培训学校-万国医院旧址-南洋烟草公司-英国盐务局
4.南山:包括汪山、黄山、袁山、蒋山等数座山峰,黄山风景区内隐藏了十余座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的官邸和别墅,现为抗战遗址博物馆:云岫楼(蒋介石官邸)、松厅(宋美龄别墅)、松籁阁(宋庆龄别墅)、草亭(马歇尔将军别墅)、云峰楼(何应钦寓所)、孔园(孔令仪别墅)等,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遗址群
其他
1.罗汉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包括卧佛涅像(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
2.通远门:城墙仅存一段。古城九开八闭17座城门,历600年沧桑变迁,如今只剩通远门和东水门两座
3.朝天门码头:十七座古城门之一,两江汇流处最古老的码头,现在修葺中
4.十八梯老街:现已全部拆迁
5.第三步道:中兴路的老法院-抗建堂-菩提金刚塔-第一水厂塔-仁爱堂-石库门-山城巷,全程3公里
6.洪崖洞:重建的木质吊脚楼,共11层。解放碑-民族路(王府井百货左转)-临江支路-Y型路口-沧白路
7.陪都较场口大隧道:抗战时仓促修建,是一条从地面深挖人地底约10米左右、平伸约两公里长,中途分叉成三个洞口进出的隧道。最多能容纳5000人左右,洞门低,入洞后要下很深的阶梯并转急弯。隧道内宽、高约2米,两旁设有木板钉成的长凳,每隔三四十米点上一盏油灯。隧道内通风、防火、防毒、医药等设备均无
引用 alison_ 发表于 2016-08-17 15:58:07 的回复:
请问楼主当地适合去的季节是什么时候呀?
回复alison_:重庆的夏天是比较闷热的,但5月还可以并不多雨,3-5月都还不错;秋天听说歌乐山的红叶也不错,可惜还没去过,春秋应该是理想的季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