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去佘山都是上的西佘山,而且进的都是东大门——几乎成了佘山的正统游法。唯独此回,有了点小改动: 由于“喜新厌旧”,先去爬了从没游过的东佘山(见《往日祗游西佘山 今天先爬东佘山》),游毕从东佘山的西大门出,然后步行至西佘山的东大门入。
西佘山的正门(北大门)以前居然从没进出过,此回也特地安排游毕西佘山从北大门(正门)出。这样,西佘山的四个门中的三个(东大门、北大门、教友门)全走过了,只剩下西大门留待以后有机会再看了。
西佘山是数度旧地重游了,故里面的景点几乎可如数家珍:佘山远东第一大教堂、佘山天文台、佘山中山圣母堂、佘山三圣亭、佘山苦路、佘山秀道者塔、佘山地震台、佘山世纪钟楼等等。
尽管如此,每隔一段时间来一趟还是很有必要的。佘山虽不高,毕竟也是正儿八经的山,而山在沪上恰恰是稀缺资源。泰山、黄山虽好,却“远水解不了近渴”。旅游目的地祗要超出周边游范畴,势必难免车马劳顿,人生地不熟的,心中毕竟不踏实。哪比得上佘山近在咫尺,熟门熟路。时间富裕可早出晚归,否则,安排个半日游也未尝不可。而且可说走就走,无需做任何出门准备。
如若不想远行,时不时爬爬佘山、天马山等家门口的制高点来登高望远“解解馋”,也十分不错。
故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吾等凡夫俗子心目中,佘山、天马山、凤凰山等,已不仅仅是山了,而是将其视作既可远足、登高,又可散步、发呆的自家后花园了。
是啊,尤其是今年厄尔尼诺严重,天气这么不稳定,黄梅天、桑拿天、雷雨天前后不断,接下来还有台风。全国许多地方同样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较下来,上海地区情况已经算是很轻了。看来,还是在家呆着,根据天气状况,伺机市内走走或近郊转转得了。
西佘山北大门及上山步行梯道。
西佘山东大门。
“经摺路”上有十四处“苦路”。此为其中几处。
此处亦为一处天主教景点。
天主教三圣亭(圣母亭、圣心亭、若瑟亭)。
进东大门至半山腰是西佘山天主教中堂(亦称中山圣母大教堂)。教堂正门两侧为中西合璧之对联:小堂筑山腰目片刻储孝子礼;大殿临奉再登几级求慈母恩。上方横批为:进教之佑为我等祈。以前数次来佘山,屡见此教堂大门紧闭。今日却大门洞开,门前广场聚集着大批外国人,男女老幼都有,还有许多学生,人数约模有数百人。听口音似是法国人无疑,问了身边玩耍的外国学生,得到确认,是沪上法国学校的。看来,上海法国人群体规模还真不小哎。原来,今天他们将在此教堂做弥撒(另有专文介绍)。
西佘山脚下的别墅群。
位于西佘山山顶的远东第一大教堂。
佘山天文台及观景平台。
佘山天地震台。
佘山钟楼。
秀道者塔。
秀道者塔广场。
佘山秀化寺。论高度,不足百米的佘山自然乏善可陈,然若从文化角度看,佘山的中西合璧程度却是国内绝无仅有的。
西佘山北大门前的马路。这里有多路公交车可连接地铁9号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