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天路西线随着所谓中国最美66号公路的热捧也逐渐的被开发了起来,这段山顶上因为山村和大风车而修建的柏油公路一度被收费,可惜2016年5月以来1个来月收费行为就被公众的愤怒和网络的力量而叫停了。本来嘛,自然旅游本来就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山顶乡村公路被张北县承包给什么旅游公司经营,也真是不可思议了……
2016年8月27日,微风习习,风和日丽,感觉开学期在即游客应该会很少,我拉着百般无奈的李小煜同学,中午趁着高速路还算畅通尽快的出发了,一路直奔张北野狐岭出口,大约3个小时于16:00到达西线入口,果真人员稀少,但是冷风嗖嗖,不禁让我们感叹和北京的天壤之别……
站在海拔2000米的山顶,大片的棉花糖飞速的掠过我们的眼前,天空多姿多彩的变换着,山下的村庄和农田的颜色交相辉映,一幅幅山野的田园风光,北方的高山、丘陵、草原就是这么的豪迈,我情不自禁的高呼……
10分钟之后,我们到达第一个观景平台,附近修建了服务区,有卫生间,不由得赞一个,山下的平原洼地、乡村田地,错落有致,伴随着金秋时节的农作物展现着丰富的收成,我们站在小上头,不由得被呼啸的北风吹得举步维艰,这里足足和北京相差了2个月节气啊……
行走之际,路边出现一条草原土路,有车辙压出的痕迹,一堆堆石块缝隙里面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在秋风中阵阵摇曳,莫非这就是野长城,莫非这既是战国时期的石长城?山尖还有一个尖尖的石堆,于是挂上四驱,一给油就冲了就去……
在一条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的颠簸之中,走到了路的尽头,停好车,向着山尖的制高点走去,在大风之中一深一浅的慢慢向上爬去,回首看一看刚才开过的路,已经消失在草甸中,大约10分钟后,我们离那个石堆更近了……
慢慢的走到石堆的山下,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玛尼堆,底座是人工垒起来的石头山,我猜想这就是一个圆形的石头烽火台,只不过经历了太长的时间(如果是战国时期,那么估计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不走近几乎无法判断这是什么?李小煜同学穿着人字拖,拿着我的三脚架,在近乎6-7级的大风中慢慢的向我靠近……
走到半山腰,烽火台的轮廓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了,我心里竟然有小小的激动,这一堆堆的石块几乎整齐的环形排列着,守卫者北国的土地,在凌冽的寒风中度过了2000多个春秋日夜……
由于山顶的风超乎的凌冽,不十分的努力几乎不能站稳,我们匆忙地合了张影,李小煜就匆忙地下撤了,毕竟穿着人字拖鞋爬山,行走这样的环境是十分的不方便的……
站在烽火台之上,阵阵的大风中高昂的头颅和凝重的眼神让我继续领会长城的意义。这风景,像是一张挂在墙上的油画,不同的是,比油画更为细腻、流畅和具有动感,让人身在秋季的草原天路,但却感受不到“百草残淡、黄叶飘零”的落寞气息……
长城开始修筑的时期,正当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互相兼并的结果,出现了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它们彼此之间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由于这种城墙筑得很长,而且与一般城市的城墙不同,是一长条形而不是周围封闭的。所以把它们称之为长城,或是长垣等。此刻,远山泛起烟岚,绿色在山脊上轻抹,壮阔的山河大地,看着一切的一切,心中这是怎样无比悲壮的豪迈……
驱车继续前行,一座座烽火台就出现在眼前,一个个长长的陡坡车现在大白的面前,没有什么能偶阻挡,征服是最好的选择,挂上低速四驱,稳住速度,李小煜同学主动视频录像,一声怒吼,大白稳健的冲上了山峰,将车停在山巅俯瞰辽阔大地草原,胸怀豁然开朗,快乐就是如此的简单!可怜李小煜又在寒风中徒步慢慢向上攀爬……
长城不老,精神不死,边关风雪岁月,铸就铁骨辉煌,而今大白的铮铮铁骨已融入巨龙的血脉,我要和他越走越远,越飞越高,江山如此多娇,英雄何觅孙仲谋,不要问我如何如何?我只想说没有什么不可能,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看那一身身绿军装,曾将化身国防,本色依旧如歌……
岁月沧桑,记忆已千疮百孔。那些肩并肩走过冷暖的石头,已被风霜磨平了最初的棱角,黯淡了原始容颜。以平静面对日月星辰,芸芸众生,前生今世,驻足、聆听,纷飞的战火,闪闪的刀光剑影,尽显王者淫威,留下的却是硝烟弥漫,鲜血如柱。围墙、城门、烽火台,圈住的只能是盛世太平的表象,如何阻挡得了源自灵魂深处此起彼伏的杀声阵阵?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当你完成了冷兵器时代的使命之后,多么希望自己的身姿能低矮一些,再低矮一些,直到化为平畴。让相隔经年的目光,穿越孤独寂寞,温暖交融,让悠扬的长调不再翻山越岭,便可抵达村庄的平静与祥和……
2016年8月27日 18:30是我们该说再见的时候,突然,长城绵延的山脊上方布满红霞,映得连绵起伏的青山如同披上了彩衣更加靓丽;映的长城如一条红色绸带挥洒着飘向远方。金色暖阳在天地中散发着最后的光芒,顷刻之间,天色变暗,但是,刚才满眼浓郁的绿色泛起了光彩,整个长城岭、整个世界变的活泼起来,也变得更加恢弘壮丽!
2016年9月15日中秋节,我和李小煜同学又出发了,算定今天高速车少,但还是赶上了南口的堵车,我们决定走辅路的110国道,奔延庆、松山、海坨,再走赤城,在经过西大庄科的时候赶上了修路,一条景色十分优美的乡村公路被整的坑坑洼洼的……
慢慢的边走边玩儿,4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河北赤城县独石口乡,在国道修车铺对面有一座石桥左转后我们直行上山,看到了有风力发电的大风车之路,我决定开上去看看,没想到前些天下过雨,道路很烂,过过瘾就下来了……
在一个路口,有字写到,两侧都有长城,好车右转,没想到右转之后道路如此过瘾,大坡、碎石、沟壑交错纵横,我开了大约20分钟之后,决定下山走另外的道路,时间不短了,为了心中的石长城,我要发起最后的冲锋……
下山沿着水泥路继续前行大约6-8公里,看到一个右转的土路, 5分钟后一个大风车出现在我的眼前,风车下有块儿较平整的地方,可以停10余辆车,我们下车后直奔心目中的单边石长城而去,步行2分钟,一个残破的烽火台和长城出现了……
独石口长城位于河北赤城县北,是明长城宣府镇上的一座重要关口,独石口长城在冀北山地与坝上草原的交界线上,是沽水入塞的山口,是元望云道由草原进入山地的隘口,更是明代宣府(都司)防御辖区内北路防区须倾全力而防御的关口。有“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之称,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关因此而得名……
独石口长城从成祖朱棣时代开始修建,建关于明宣宗朱祁镇时代,修筑完备于明嘉靖年间。西起为今宣化、崇礼、赤城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锁阳关北),到独石口向东南下,沿黑河与白河的分水岭,经镇安堡、龙门所至后城的马道梁入延庆永宁四海与八达岭段相接,全长四百六十余里……
常见的长城,比如北京有名的八达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等,都是左右两侧有城墙、中间有较宽的通道,且是用石砖、混凝土堆砌而成。而独石口长城完全不同,它没有通道、没有垛口,只有一面直接用片状石块堆起来的墙体,石块之间也没有混凝土的粘合,却咬合得非常完美,大墙很高,大约5-7米高。就是这样一段看上去弱不禁风的长城,却在一定程度了抵御了入侵,抵御了千百年的狂风暴雨,如今还几乎完整地保存到了现在……
再次感谢李小煜同学,再一次在中秋节时分陪我踏上寻找是长城之旅,一双人字拖往返3公里也是非常的厉害啊,每每道来都充满了荣誉感,也让看了照片的资深驴友唏嘘不已,看来一双“V”底人字拖也是必须的装备了……
突然发现独石口长城的烽火台较少,两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很远,独石口长城在历史上的真正作用并不是实际防御,而且起一个威慑作用,让北方的游牧民族看到有城墙然后望而却步。在沽源县与赤城县交接的山脉上,这段长城至今还保留了1公里多,横断面成梯形,站在长城一处烽火台遗迹上远眺长城主体,仿若一条长龙盘卧在山间,在阳光与蓝天下更显雄伟苍劲。
《武备志》上记载:“东有大宁,西有独石,以犄角之势北接开平,地处十分险要”,形容独石口长城的地理位置和3地形。明宣德初年,由于朝廷军力不支,重臣提出“宁弃开平,专守独石”的建议,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弃地300里,将开平卫从塞外多伦移至独石口,从此,独石口便成了京师前沿,它的军事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据史书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玄烨统六军亲征噶尔丹,出塞、班师皆走望云古道,并驻跸独石口,巡察了这里的险绝形势和边关防务。
大约1个小时之后,我们站在圆形烽火台眺望远处,祖国的锦绣大地就在眼前,塞外美景的壮阔就在身边,我无比激动地高声向世界欢呼,深秋的季节并不寒冷,这声音在层层叠叠的山峦里回荡着,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把这声音传得很远……
站在烽火台之上俯瞰北国美景,着实感叹这独石口的石头长城的魅力“每块石头都是片状的,咬合的也非常完美。”此时我们就站在保存最完好的就是独石口城西沟,在沽源县与赤城县交接的山脉上,一条蜿蜒的长龙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已是初秋的时节,夕阳下的独石口的寒意不能阻挡我的热情,四下野草在寒风中颤抖,血色夕阳映照着几乎化为瓦砾的敌楼,颇似一座沙漠中孤城。古代戍边将士的呐喊声仿佛就在耳际,金戈铁马的画面好像跨越了时空,就在眼前。此景此景,令人想起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的意境再现。
赤城是古时内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易发生矛盾冲突的交错地带,当时人们为防止北元各部的侵扰,就地取材,用碎石、沙土建造长城。当地人将独石口长城称为“干垒长城”“干打垒长城”也有将其简称为“边墙”的,可以看出干打垒长城事先修建的地基,然后再垒石块儿,经过千百年风雪雨水的冲刷,石块儿已经长出了厚厚的矿物质花朵,活像青铜时代的猛士一般刚强屹立……
柔和的夕阳照在残缺的长城上,加之四周茂密枯黄的野草和独自屹立的野菊花,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历史感与沧桑感,仿佛那一片片石块都有千言万语要诉说,远处的风车迎风起舞,与长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建筑与现代产物在这里的结合看上去并不那么冲突……
夕阳快要落山了,蜿蜒盘旋的独石口长城涂上了一抹赤红,我们再次贪婪地久久不愿离去,伴随着光线一抹抹的变换,我的镜头也在咔嚓咔嚓的变换着,这醉美的暖色辉映着沧桑的遗迹。此刻的来年7月中旬?在心里我已经盘算着下次再来的时间……
傍晚时分,站在最高峰,冷风吹起,寒意再生。我的视线就在这落日与天地万物的交响对话中被一遍遍震撼,再回头,那轮红日渐渐地慢慢陨落在平原更远处的地平线上,西边天幕中只剩下漫天斑斓的彩霞在依依不舍地挥别这令人惊叹的火烧云……
长城的的落日火烧云,承载着天与地绝美的对话,原来结束也可以如此壮美,大自然用它无可分辨的光与影,告诉了落日下的人们开始与结束都同样精彩,也许自然界的万物正如这壮美的落日一样,不能永恒,精彩却在这曾经的灿烂中!人生其实也是如此吧,当人们感叹生命的开始与勃发的生机盎然时,也应该感叹最后的过程也一样有着惊人的美丽!
纪念我和李小煜同学于2016年9月15日中秋节的独石口长城之旅……
引用 简单 发表于 2016-10-10 08:44:56 的回复:
一段特别的长城
回复简单:真的很不错,值得来,附近的冰山梁也很不错啊
引用 害人精 的图片:
大好河山当然得大家分享啦,明天我也要出发到东京,近1个月的时间中大部分都是住在皇居附近的民宿,一定会把最新东京民宿介绍给各位旅友们.
引用 zhizhimiao 发表于 2016-10-16 21:16:37 的回复:
美拍!送上第27顶!
回复zhizhimiao:谢谢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