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和顺古镇,跨越风景如画的双虹桥,我站在街心向上望,一座居高临下、气宇轩昂的中西合壁式建筑扑入眼帘。清光绪年间所建的牌楼式大门,和顺清代举人张砺书写的蓝底白字“和顺图书馆”匾额,均显示出这座建筑陈年的岁月。它便是有着“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美誉的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馆址最早的称呼叫"汉景殿",它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到了清嘉庆年间,又叫"三元宫"。1928年,一些旅居缅甸的和顺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而捐资创办了和顺图书馆,当时建盖的藏书楼所使用的玻璃、铁门等建筑用材全都是英国制造,然后用船运到缅甸仰光,再用马背驮运过来。馆内现藏书8万余册,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并保存有廖承志、艾思奇、胡适等诸多名人的著作、字画。2006年5月,国务院将和顺图书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石阶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的小花园。园内修剪整齐的黄香木绿意嫣然,两侧的丛竹青葱滴翠。与竹相对的一株玉兰,一些熟透的果实,似有若无,更使人对花儿盛开时的娇艳多了一份痴想。绿树红花像众星捧月一般包围着图书馆,只留出一条小路,我顺着小路来到图书馆主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土木结构五开间二层楼房,两次间各向前突出半个六角亭;整幢楼除两端山墙外,立面都装玻璃窗以采光;楼上前部为通廊,视界开阔,后部为书库;门额上馆名由胡适先生题书。胡适题书之上是李煜瀛题签的“文化之津”。图书馆面壁上“民智源泉”由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所题。
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虽然人流如梭,但宁静的气氛和排排书架仍在提醒着人们这间屋子的身份。阅览室摆放着木桌、木椅;窗户、墙壁也都是木质的,一排电脑放在桌上。旧式书目卡片查阅箱,还在使用,我朝藏书间一望,密排着满放书籍的书柜,颇具规模。墙上留有一副旧时的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书报来自海外云边”的藏头联反映着当时书籍报刊的来之不易。
图书馆一侧的厢房里,还陈列着腾冲特产的宣纸,蓝印花布覆盖的案几上有古老的印刷工具,细致的模版、滚筒、棕刷,在现代的今天依旧散发着油墨的清香,静静地等待感兴趣的朋友一拭身手。
环顾四周,不少乡人在看书,还有几个游客窃窃地谈着某个话题。角落里的一个椅子上坐着位青衣老人,相貌清瘦,带着一副老花镜,正端着一本杂志津津有味地读着,身子稳稳当当的,似乎已经凝固在空气中了。房里光线柔和,对着射入窗内的阳光,看着书架上种类繁多散发着清香的书籍,令人不无感叹:八十多年前一个极边小镇,侨商们就集资修建了这座中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兴建这个“启智化愚”图书馆之本身,就足以说明和顺人在当时就有着很高的思想境界。
只有走进和顺图书馆,知道了建馆历史,才知道它会受到那么多中国学界名人的赞誉;才知道和顺会涌现出那么多的文武才干……和顺图书馆是由一个个有眼光的和顺人储存下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岁月里福荫了世代和顺人的心智和生命。
耳边传来老式石英钟报时的声音,缠绵、悠扬、温和,我静静地靠窗而坐,轻松地感受此刻的韵味和安详、自然和随意,享受悠然独处的释怀,心灵休息的闲散。我对书籍的收藏谈不上内行,而这个仅有5000多人口的乡村,却藏书8万多本的图书馆真的把我折服了,它浑身散发出的那书香迷人的气息、文雅高贵的气质,让我陶醉。
在和顺图书馆,吸吮着近90年来这个西南边陲古镇书香沉淀的精气神,如服一剂让人心灵重回宁静的良药,从而去细细体验心灵净化的旅程。使你想起这块土地上曾经的沧桑和风情、过往与叹息,都似出现在图书馆的书卷里……
旅游小贴士
最佳旅游时间:和顺四季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
开放时间:8:00-17:00
门票:包含在和顺古镇门票内。
交通:和顺古镇内,步行或出租车前往
美食:和顺图书馆附近小摊或小馆子都会有特色小吃。最著名的特色菜有大救驾、饵丝饵块等,土锅子也是风味代表,除此之外豆浆米线、凉豆粉、火烧、酸辣汤、青辣子拌鸡枞等都是值得一尝的风味小吃。
住宿:推荐入住当地家庭旅馆、客栈,住宿同时还可参观一下当地民居,体验一把“原住民”的感觉。
购物:和顺图书馆旅游景点介绍之购物,主要有腾冲玉器和腾冲三佳,既藤编,藤条牵引编制的工艺、日用品;腾冲宣纸、腾冲的中成药。